清代 段玉裁《說文解字注》
- 㠯木橫貫鼎耳舉之。
貫當作毌。許亦從俗也。禮經十七篇多言扃、鼏。注多言今文扃爲鉉、古文𪔃爲密。按扃者、叚借字。𪔃者、正字。鉉者、音近義同字也。以木横毌鼎耳是曰𪔃。㒳手舉其木之耑是曰扛鼎。𪔃橫於鼎葢之上。故禮經必。先言抽扃。乃後取鼏。猶扃爲戶外閉之關。故或以扃代之也。
- 从鼎。冂聲。
五篇有冂部。此从之爲聲。古熒切。十一部。按大小徐篆皆作𠕪。解作冂聲。莫狄切。以鼎葢字之音。加諸横毌鼎耳之義。誤矣。廣韵、集韵、禮部韵略、玉篇、類篇皆佚此字。然廣韵、玉篇皆云亡狄切。鼎葢也。則?字尙未亡。集韵、類篇引横貫鼎耳云云於錫韵冥狄切。而𪔃字亡矣。惟匡謬正俗及毛晃禮部韵略增字獨不誤。
- 周禮廟門容大𪔃七箇。
攷工記匠人文。今本作大扃七箇。許所據作𪔃。用此知禮經古文本亦作𪔃。古文以𪔃密連文。今文以鉉密連文。鄭上字從古文。下字從今文。遂鼏鼏連文。轉寫恐其易混。則上字易爲扃耳。韵會無大。
- 卽易玉鉉大吉也。
鼎上九爻辭。金部鉉下曰。所以舉鼎也。易謂之鉉。禮謂之鼏。據此則許所據禮古文作鼏。鄭則據禮今文作鉉。同易也。鼏鉉異字同義。或讀鉉古冥反。則非矣。韵會無大吉也。
- 鼎覆也。从鼎冖。冖亦聲。
此九字各本無。以鼏篆鼏解牛頭馬脯而合之。今補正。鼏見禮經。所以覆鼎。用茅爲之。今本作鼏。正字也。禮古文作密。叚借字也。从鼎冖者冖覆也。冖亦聲者據冥字之解知之。古者覆巾謂之幎。鼎葢謂之鼏。而禮經時亦通用。䖵部𧖅从鼏聲。亦作蜜。虎部䖑讀若鼏。是知鼏古音同冥。亦同密。在十一十二部之閒。今音則莫狄切。